首先得承认,这是盗用了高斌老师曾经写过的一个题目。所以一定程度上像个命题作文。当然,执着如汽车狂人李书福,定没有放弃沃尔沃的念想。抱着一贯不扯淡就无聊的车记理念,我还是准备凑足李书福应该放弃沃尔沃的若干理由,意淫到底。
开始扯的时候突然想起了王朔大叔的一本书《看上去很美》,我曾在年少轻狂的年纪把它送给暗恋我的一位男生,自此断了他的念想。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看待世界的角度,模拟了一种透过孩子的眼睛看待世界的场景。但大人总是大人,孩子总是孩子,任何互相模拟都有着伪装的快感和尴尬。
类似的快感和尴尬在沃尔沃身上有些雷同地出现。无论多少营销高手如何费尽心思把它用心打扮成一个成功稳健的中年男子,在装扮过程中充满着自HIGH的快乐和拯救一个夕阳品牌带来的成就感,但终究掩盖历经沧桑的银样镴枪头给人的脆弱和不安。在资本层面,虽然收购进程中,李书福得到了一票政府基金的高度支持,但这并不是一个容易讲的好故事,某种程度上,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
时间很快就印证了沃尔沃是块硬骨头。三类不同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汽车职业经理人、老外和民企人员磨合属于高难度动作。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沃尔沃在中国的会议都用英语进行,效率低下成为硬伤。在语言问题有所改观之后,由于三方面各自发力,公司政治之复杂性又暴露无疑。车记思维认为:“如果说奔驰是一个腐朽的企业,那么沃尔沃就是一个复杂的企业。”
产品成了沃尔沃的第二个难点。再强大的营销能力也无法弥补技术研发能力的匮乏。纵观沃尔沃被吉利收购的这几年,沃尔沃技术研发能力与BAT等一线豪车品牌的差距继续拉大。安全的品牌之下,安全技术已经或正在被超越,成为这个品牌最大的悖论。沃尔沃的营销团队某种程度上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产品力一直缺乏,回到了巧妇与无米之炊的老故事上来。
技术研发乏力直接导致整个团队执行力低下,战略有但无法实施。最近沃尔沃公布了其电动车规划,称未来电动车要占10%,但在电动车最畅销的紧凑车领域,沃尔沃最快要到2017年推出概念车,2019年推出量产车。这一速度跟突飞猛进的国内电动车市场相比就只能让人呵呵了。新能源汽车的这一步如果沃尔沃继续掉队,那么对李书福而言,收购这一品牌的价值就远远低于预期。一个完全疯狂的设想是,如果在五年前,吉利把收购沃尔沃花费18亿美金投入到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领域或者投资一批互联网创业公司,那么,其收益将是这场收购价值的十倍甚至百倍。
车记思维结语:一个没有足够战略眼光和技术门槛的企业是非常危险的,切莫让品牌成为空架子。
-威海理想租车-考斯特专家www.cost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