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写了篇看上去有些扯的文章《李书福或应放弃沃尔沃》,刊发之后一些朋友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但意犹未尽,读起来不解渴。
确实,如此一个扯得都飘上云端的话题,千把字的文章很难将其写得深刻。当然这主要是我水平有限,不具备将深刻问题写的浅显易懂的能力,此外担心在自媒体时代文章写的太长、太端着没人看。
好友海兰看到后也有同感,认为扯一扯这话题很有意思,于是我们决定将这个话题搬到《车记思维》上继续扯。
车记思维认为,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和被并购刚刚拉开大幕,“吉利—沃尔沃”案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察样本,对中国产业转型升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应该长期关注。
海兰同学也写了一篇同题文章《李书福或应放弃沃尔沃》,不同角度让我受益良多。
提出这个观点,主要是看到了吉利在“蛇吞象”之后存在的消化不良现象和这几年中国经济及汽车行业发展变化。
并购本质是一桩生意,买不一定对,卖也不一定错,关键在于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而不是坚持海枯石烂心不变。当年福特及时出售沃尔沃与捷豹路虎等非核心品牌从而避免了破产,通用则是反面榜样,悍马等品牌连壶醋钱都没换到。
中国汽车产业经过这几年有些失序的疯狂扩张,产能和品牌都已经严重过剩,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现有汽车品牌即使淘汰一半,剩下的一半还富裕50%。”
接下来的大浪淘沙过程中,那些缺乏持续发展能力、依靠机遇性市场机会赚快钱的品牌肯定会被淘汰,此外就是犯战略性错误的企业和品牌将遗憾出局。这一过程中,越早卖出去的品牌可能价值越高,一些品牌和企业到后期可能连送都没人要。
大众汽车年报显示,其拥有46000名研发人员和超过10000名的IT专家,仅2014年研发投入就高达115亿欧元。这么大手笔的研发投入,吉利沃尔沃显然望尘莫及。
这么多年沃尔沃一直拿不出来竞争力强的产品,究其根本原因只有一个,没钱。
汽车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没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造不出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畅销车型,只能靠拼凑,在所谓配置、性价比、安全性之类找找卖点,短时间内这种营销手法可能还有效,但时间一长注定会被淘汰出局,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纵观大众、丰田等公司主力车型没有一个不是拿钱砸出来的,在沃尔沃希望立足的高档车市场更是如此,对吉利来说,沃尔沃嗷嗷待哺的产品平台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
因此与大众、丰田这些强大的对手在传统燃油车领域进行长期正面竞争,即使吉利沃尔沃不被淘汰出局,日子也会过的极其艰难。
打个比方说,一个普通人与武艺高强的武林高手比武,怎么都摆脱不了输的命运,至于输的样子是好看还是难看,什么时候让你输,完全看对手的心情,不是自己能左右的。面对这样武林高手,如果不是被“裤裆里掏手雷、手撕鬼子”这样雷人神剧情节洗了脑,基本就两种选择,一个是不跟你比了,另一种选择就是换个方式打赢你,比如——拿枪炮。
当年英国人就是这么干的,靠着枪炮仅阵亡几十名士兵就打得满清帝国又割地又赔款的,被迫打开通商大门,那些擅长骑射的八旗兵平时恐吓国内老百姓还行,在先进的洋枪洋炮面前套用一句网络词就是然并卵。
所以吉利是否可以考虑换一个思路,集中资金新能源汽车方面有所作为,或者以积极心态参与到方兴未艾的互联网造车运动中来,跟谷歌、苹果甚至乐视啥的整点故事出来,都比讲老掉牙的沃尔沃安全话题更令人感兴趣。
车记思维结语:
要想走得远,必须看得远,至少要比同行提前一步看到风险,才有机会成为企业中的领导者而不是跟风者。
-威海理想租车-考斯特专家www.cost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