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很佩服李书福先生的那股傲气,当年那句“汽车有什么了不起,外国人能造,中国人也能造,不就是四个轮子一个沙发么!”时至今日还如雷贯耳,当然,初生牛犊不怕虎,从当年没有准生证的第一辆两厢“吉利豪情”车下线,到奋勇收购沃尔沃,再到今日的沃尔沃在华业务困境,“汽车狂人”这个标签就一直与李书福先生如影随形。
也许,对于李书福,有太多人拥有发言权,不过,更多的人是唱衰,看好者少量。
唱衰者语:今日的沃尔沃已是明日黄花,李书福先生在其身上继续投入有如飞蛾扑火。
看好者言:中国的“穷小子”迎取了昔日的“北欧名贵”,个中艰辛,岂是一般人所能理解!怎么说,这也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骄傲,至少也是草根民营自主汽车品牌的胜利。
愿景很好,现实残酷。
在全球豪华车市场上,李书福时代的沃尔沃业绩虽也在提升,但市场占有率却难逃下降噩运,且这种格局在短期内根本无法改变。在中国市场,则更甚之,别说与BBA竞争,连与第二梯队的捷豹路虎、英菲尼迪、凯迪拉克等对手相比,沃尔沃也渐行渐远。
这是一个非黑即白的时代,没有中间地带。沃尔沃该怎么办,李书福该怎么办,也许有人会说:这关你鸟事。好吧,确实不关我事,对车已封笔多年,也好久没这么掰扯了,猛一提笔,都不知从那里开始,但既然这个话题是从车记思维开始引发业界关注起来的,作为一个只谈思维,不求真理,且有情怀的屌丝级微信公众账号粉丝而言,我觉得还是得喷一喷,不谈大冒险,至少也得真心话一下吧。
言归正传,李书福先生该不该放弃沃尔沃我不知道,但我们可以给一个大胆假设,假如李书福先生放弃了沃尔沃呢,后果会咋样?沃尔沃走向死亡?李书福获得新生?
不好意思,没有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我的理解却是反的。沃尔沃还在,但吉利会死。
沃尔沃的积重难返是不争的事实,至少目前是这样,这不是凭李书福先生一己之力所能改变的,估计这一点大家的争议不大。
不过,李书福先生放弃沃尔沃后,沃尔沃会消亡吗?我的理解是,不会,不会,肯定不会,重要的话得说三遍(看来近朱者赤是真的,无形中就能传染),最多也是战略方向发生改变:不求量,专注小众市场。再说,凭沃尔沃的技术、工艺与品牌沉淀,不说全球范围了,单在中国,如果价钱合适,估计有意向接盘者不会少。
不过,没有了沃尔沃后,吉利还会是我们想要的吉利吗,事实上,与其他本土自主车企一样,专利技术、研发能力、制造协同性一直是我们的软肋,李书福先生的吉利汽车也不能独善其身,我的印象中,自从吉利豪情上市后,李书福先生就好像再也没提过当年那句“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就是汽车”的豪情壮语,不是不能说,是不敢说了。为什么不敢说了,因为只有真正造起来车,才发现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换一种理解就是,李书福先生更有担当了,造车不仅是个苦活,累活,更是个责任活,需要为他人的生命负责任,忽悠解决不了问题。
我想,对于李书福先生来说,这一点,他应该看得更远,更明白,吉利真正需要的,是沃尔沃的造车能力,而不是沃尔沃本身,能力即实力,能力即生产力。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李书福先生已尝到甜头,借力沃尔沃,吉利汽车的“能力”已获得质的飞跃,一在吉利工作N多年的朋友说,现在的吉利,已经不是当年的吉利了,技术、工艺 、研发短板被迅速补齐,不知我这平时不爱说话的朋友的这话是真是假,也许你不信,反正我信了,比如现款的畅销B级车型博瑞、CMA平台、还有已经排到5年后甚至10后的规划车型(绝对不是当年的那个车展上只可远观不可近看的烟雾弹车型)都是我信的旁证。
至于李书福先生是不是真会放弃沃尔沃,我也不知道,也不敢妄加揣测,不过,倒想起李书福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生意这个东西,有时候是最差的情况下把它卖掉,有时候是最好的情况下把它卖掉。并不是说卖掉的东西就一定是不好的。”
爱之深,恨之切,对旁观者言,是如此,对局中人,更是如此。不过,我更认为,沃尔沃对于李书福先生更像是一场生意,各取所需,无关情怀,能看明白这点,我们又何须杞人忧天呢!
车记思维结语:企业战略调整考验决策者的智慧与视野,也考验着旁观者的眼光和耐心。
-威海理想租车-考斯特专家www.cost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