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贵畅通无阻,百姓寸步难行”,这是当北京市政府官网上刊出2016年将研究试点征收拥堵费消息后我的第一感受。
而且我相信一旦北京市开始征收拥堵费,其它城市会纷纷效仿,兄弟们早就摩拳擦掌准备“拔鹅毛”了,只是在等北京这位领头大哥做个示范,这一点可以参考一下北京限牌后天津、广州、杭州等城市迅速跟进的做法。
其实开征拥堵费,根本治不了拥堵,或许目的也不是为治堵。
在房地产受到严厉调控,地方政府依靠土地出让金收入发展的“土地财政”模式走到尽头后,急需寻找新的财源,而汽车作为房产之外最肥的鹅,自然成了被“拔鹅毛”的对象,因此围绕汽车消费的各种税费不断增加。
地方政府没有办法像中央政府那样通过多次提高燃油税这样的手段拔最大根的鹅毛,但也可以通过车牌拍卖、收拥堵费这样的办法来接二连三地“拔鹅毛”。
虽然有些专家鼓吹“拔鹅毛”的艺术,但从过程来看一点也不艺术,之前已经预热多年的排放税被搁置在一边,原因就是操作过程太复杂,还要经过人大立法,不如政府发个文件就征收燃油税效率高,这简直就是那啥呀。
所以不管汽车这只鹅是否愿意,都免不了不断被拔毛的命运,哪怕往死里嚎叫也不行。
至少在房产税全面开征之前一定是这样,其实征收房产税没有任何道理,因为土地是国家的,房主又已经向政府支付过了土地出让金,但还是征收,就是因为地方政府财源断了。
当然在救地方政府之急同时,中央政府没有忘记与地方政府分成,惦记了二十多年终于吃上土地这块大肥肉,也是一件十分值得恭喜的事情。
虽然中国GDP的近40%都进了政府腰包,但政府还是很穷,根据社科院报告,截至2013年,中国政府负债超过56万亿元,且增速远超资产增速。
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中国还在发展中,底子薄,哪里都需要钱,所以中国人在实现有车有房梦想之后,就难免被没完没了“拔鹅毛”。
其实,中国城市拥堵除处于城市化进程中这一原因外,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地方政府利益驱动造成的。
为获得更高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各地政府不断制造概念,北京东边出个CBD,西边就弄个金融街,当几十万、上百万人在同一时间出行时,拥堵自然就难以避免。
这样的情景不仅在北京有,几乎是全中国的城市景象,上海有浦东新区,广州有珠江新城,政府在造城的同时也在造孽。
从长远角度讲,财税体制改革才是根本。
只要税收来源不从生产型增值税为主转向以消费税为主,中国就不会真正转型成为服务型社会,人民就必须长期忍受垃圾食品、地沟油、毒奶粉这类事情。
因为生产企业才是政府的收入来源、衣食父母,而消费者不是,所以政府官员自然将屁股坐在企业那边,还出现大量权钱交换。
而地方政府不能通过服务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就会没完没了的折腾,车牌拍卖、拥堵费等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就会层出不穷。
不过短时间内实现财税体制转变确实很难,但立竿见影治堵其实并不难。
政府没有必要采取在拥堵严重地点征收拥堵费这一方法,制造“权贵畅通无阻,百姓寸步难行”的新社会不公,将这些地方的停车场封闭不许使用可能更为有效。
这方面也有现成的国际经验可以接轨,当然如果“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话另说。
车记思维结语:
治理城市交通拥堵不仅可以选择加法,也可以选择减法。
-威海理想租车-考斯特专家www.cost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