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在整理电脑文档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前几年一位好友在美国留学时第一辆车的一些照片。
他在北京的时候是理工大学的学生,刚认识他的时候是给他家的毕加索装转速表。
一开始觉得莫名其妙,毕加索这样的车怎么还要改啊?!可还是帮他想办法装了个当时很俗气的转速表,最后想了个很少有人能想到的办法,取到了转速信号。
后来他还真的把这车改了下去,赛车的“大耳朵”桶椅、sabelt四点安全带、后座拆空、碳纤风箱、不锈钢芭蕉、17寸的大轮圈、215/45 ZR17的大宽胎,最后甚至焊了个直通的排气管!更要命的是这辆和运动、性能都不沾边的车,他居然玩了两年多,还经常在山路上飞来飞去。后来他从理工大学毕业了,就去了美国佐治亚州的某著名汽车设计学院(据说和Pagani颇有渊源)。
到了那边就花了6千多美元(后来证实是被二手车经销商忽悠了,估计是美国也有车贩子!),买了辆看起来不算旧的第二代马自达Miata(NB6C),也就是咱们所熟知的马自达MX-5,Miata这车在美国的普及程度是爱国神车党们难以想象的。一些新手都把这车当成训练车,先天的运动性能、中庸的操控、较高的可靠性和较低的维修成本(至少比那边并不太受人待见的神车维修、保养便宜很多,这可能是在我们祖国大陆被奉为神车的那个牌子的车,在那边神不起来的原因吧?!没办法,米国人就是这么现实!),改装件也有很多,改起来并不难。
他这辆Miata是原厂动力只有108马力的1.6手动版本,在动力方面的改装只是换了一只中国返销到美国的不锈钢‘芭蕉’,不仅不贵,做工比国内卖的好很多!近乎于直通的排气管只能在赛道上用。
为了抑制纵置发动机的纵向震动还装了一个那边很流行的发动机减震器,新换的进气管路和芭蕉(排气歧管)上后来都缠上了隔热带、装上了隔热板,美国最流行的K&N“冬菇”才基本不会吸入热气。能直接固定在挡火墙上的前塔顶拉杆也是很有必要的,剩下的就是一套从国内发过去油冷器和电子整流器。后来还进行了缸盖进、排气道内壁抛光,更换了著名的MSD高性能点火线、高角度凸轮轴、可调正时皮带盘、轻量化飞轮和强化离合器。
为了完全发挥出这台B6-ZE发动机的潜能,后来又从国内带去了一套Greddy Ultimate(钛金版)外挂电脑,程序全都是他自己写的,这对于他来说并不是难事。
在那边改装的车要想在赛道上跑,赛车的安全装备是不能少的,一套简单的防滚架、正规大厂生产的赛车座椅、四点式安全带、总断电开关、独立的汽油泵开关、快拆式方向盘、灭火器、监控油压、油温、空燃比的仪表,一样都不能少。
底盘部分只是改装了TEIN的“绞牙”避震器和经典造型的15寸古铜色轮圈(Volk Racing TE37)和当时很流行的NITTO NEO GEN轮胎,在那边像YOKOHAMA AD07、AD08那样的半热融轮胎并不算高端,最上乘的轮胎一般都是韩国锦湖的ECSTA V700,锦湖ECSTA在美国至今也是响当当的性能胎(ABC也好,CNN也罢,反正那边没有3·15晚会),售价比日本性能胎高了不少。
在经过几次赛道的试跑后,又安装了一个有些俗气的大尾翼,刹车通风管安装在原来雾灯的位置,装在前杠上的导流片据说还是很有用的。虽然这辆车的改装很初级、很简单,但没有一件是多余的改装,美国严格的交通法规,也不可能坐视街道飙车不管,像电影里演的情形很难出现。
所以改装车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跑赛道,为了参加各种类型的赛道日或小型比赛,改装技术是不用说的成熟,同时严格的交通法规和汽车改装条例保证了这个行业的规范和成熟。
全民参与的赛车环境更使美国的汽车运动得以持续的蓬勃发展,反观中国的汽车运动,全民参与几乎是不可能,束之高阁的汽车运动和各类赛事,更不是一般人参加得起的。
同时在街道上飙车引发的恶性事故越来越多,交通管理部门不仅没有有效的办法避免,这种对公众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的行为,日益严格的交通管理法规对于一些人来说更是熟视无睹,现在是时候正确引导这些不良因素了,疏导比截流更有长期的效果。
-威海理想租车-考斯特专家www.cost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