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斌
首先声明,写这个文章绝对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
虽然许多网友经常吐槽女司机,但本人从来没有吐槽过,而且还经常是女司机的吐槽对象。
冲本人吐槽的女司机都是媒体老湿,说起汽车来都是一套一套的,她们槽点其实并不算苛刻,但句句命中靶心。
每次被她们吐过之后心痛好一阵子,如果不是缺乏勇气真想追随金星老师去了。
被她们吐槽的主要是这么几项,开车不认路,分不清楚东西南北,即使去过的地方也记不住,经常被导航带的晕头转向,在眼皮底下的地方一绕就是几十分钟。
有一晚赶上手机没电、又没有车载导航,绕了几个小时,到家时候快天亮了;其次是在驾校的时候,倒车入库学的不扎实,在宽敞的地方还把车倒的歪歪斜斜,换小一点停车位往往弄一脑门子汗;还有就是开车转弯的时候还真开过雨刷器……
每次回想这些痛心疾首的往事,就为自动泊车这类主要为满足女司机需求的智能技术暗暗叫好。
市场上搭载这类智能技术的车型越来越多,而且都被包装成为卖点。
但是车记思维调查了一下,童鞋们说自动泊车啥的多数女司机压根就不会用,而且一个大牛男司机说,别说女司机,像他这样专业试驾的记者都用不明白。
杰傲不驯童鞋在《汽车上的高科技配置 到底是更省事还是来添乱?》这篇文章中提到:
“稍微有点干扰自动泊车就会失败,而且操作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你得先这样然后看到这个提示以后这样然后这样然后这样……”
给女司机使用的智能技术,结果是女司机不会用,这样结果出乎意料。
虽然汽车厂商的智能配件,如自动泊车、导航、娱乐系统等给用户的体验都非常糟糕,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甚至百万级豪车智能配置给人感觉还不如深圳华强北的,但汽车厂商仅仅是想通过自动泊车这样的噱头来提高汽车售价吗?
通过智能技术来提高汽车售价几乎是所有汽车厂商的行为,不过如果说仅仅是为从消费者钱包中掏出更多的钞票,推出这些用户感觉欠佳的鸡肋功能那很可能冤枉汽车公司了。
在传统上,汽车一直被看作以男性为主的消费品,对女性消费者关注不够。
比如驾驶乐趣这一卖点,明显就是男性消费者诉求。虽然也有一些厂商推出针对女性消费者的车型,也取得较好市场业绩,但总体而言与以男性消费为主的车型差别不大,尤其是在智能技术上,缺乏女性思维的产品。
主要原因还是,汽车制造业主要以男性为主,工程师大多是像机械一样冰冷的理工男,尤其汽车强国德国、日本,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不过人类社会与汽车诞生之初的100多年前相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社会已经从以工业为主逐渐转向以服务业为主,这种转变为现代女性带来史无前例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不仅在政坛出现了一批默克尔、希拉里这样盖过无数男性精英风头的杰出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也都有大批精英女性出现。
这一转变也给女性带来了高收入工作机会,甚至某些行业精英女性收入远远超过同龄男性。这导致很大部分女性为追求经济独立、精神自由,不愿养育更多的子女,甚至不婚、离婚女性增加。
近二三十年发展迅速的东亚国家,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以至于“少子化”成为困扰整个东亚的社会问题。
就连在人口政策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的中国,也放开了二胎。但东亚其它国家和地区经验证明,其改变中国人口结构和“少子化”趋势的前景并不乐观。
虽然中国青少年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已经达到近118:100这样扭曲的地步。但大城市情况恰恰相反,例如北京适婚男女比例为1:8,这恰恰说明越是大都市,服务业越发达,女性也就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女性消费能力也因此越来越强,并已经影响汽车业发展。
近年来在中国汽车市场热度不断升温的城市SUV,背后就有这个因素。
中国汽车厂商们也看到了这一市场变化,一些以女性观众为主的电视综艺节目越来越受到汽车厂商青睐。
上海大众、东风日产、长安福特、英菲尼迪等等,都是一堆男性不知所云的电视综艺节目金主。
但是它们向这些有钱有闲的女性极力兜售的汽车,大多仅仅是简单改变下外观,和中国常见的服装批发市场里卖服装的商贩没啥区别,产品并不具备特殊竞争力。
在汽车业向智能化深化发展的今天,满足数量庞大且消费能力极强的女司机们需求,已经成为决定汽车业未来前途的重要课题。
但是过去的经验证明,那些男性工程师们在这方面做的并不出色,因此汽车厂商不妨多聘请女性参与整车开发,让优秀女性来创造满足自己需求的智能汽车。
车记思维结语:
过去的经验证明,那些男性工程师们在这方面做的并不出色,因此汽车厂商不妨多聘请女性参与整车开发,让优秀女性来创造满足自己需求的智能汽车。
-威海理想租车-考斯特专家www.coste.cn